为什么C程序需要反编译器而Python程序不需要?

3 投票
11 回答
904 浏览
提问于 2025-04-16 05:03

如果我写一个Python脚本,任何人只要用编辑器打开就能看到里面的代码。但是如果是用C语言写的程序,就得用反编译工具和十六进制表格之类的东西才能查看。这是为什么呢?我的意思是,我根本不能直接打开Safari浏览器去看它的代码。

11 个回答

5

这个话题其实挺大的。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你当地的计算机科学课程,里面有很多关于这个主题的好内容。

简单来说,Python是一种“解释型”语言,这意味着它需要一个机器语言程序(也就是Python解释器)来运行Python程序,这就多了一层间接性。而C或C++就不一样了,它们是直接编译成机器代码的,这样可以直接在你的处理器上运行。

不过,这里还有很多额外的知识需要学习。严格来说,Python会被编译成字节码,而现代的解释器越来越多地使用“即时编译”,所以编译代码和解释代码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10

Python是一种脚本语言,它通过一个叫做解释器的工具在虚拟机里运行。简单来说,就是Python代码在运行之前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来解释成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

C语言则是编译型语言,它的代码会被转换成二进制代码,这种代码是计算机可以直接运行的,不需要像Python那样额外的东西来帮助解释。

12

注意:作者对这个主题并没有深入的专业知识。有些说法可能不准确。

其实,Python 会被编译成字节码,这些字节码是由 Python 解释器运行的。每当你使用一个 Python 模块时,Python 会生成一个 .pyc 文件,这个文件的名字和模块对应。这就相当于你在编译 C 文件时生成的 .o 文件。

所以,如果你想要拆解的东西,那就是 .pyc 文件了 :)

Python 在编译一个模块时的过程和 gcc 或其他 C 编译器处理 C 源代码的过程非常相似。主要的区别在于,这个过程是在执行文件时自动进行的。而且这个过程是可选的:当运行一个非模块的脚本时,Python 会直接解释代码,而不是先编译。

所以其实你的问题是“为什么 Python 程序以源代码的形式分发,而不是以编译后的模块形式?”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 C 应用程序以编译后的二进制文件分发,而不是以源代码的形式?”

以前,C 应用程序以源代码的形式分发是非常常见的。这是在操作系统及其各种子系统(比如 Linux 发行版)变得更加成熟之前。有些发行版,比如 Gentoo,仍然以源代码的形式分发应用程序。一些比较前沿或冷门的应用程序仍然会以源代码的形式在它们所支持的所有平台上分发。

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兼容性和依赖性。你能在 Mac 上运行预编译的 Safari,或者在 Ubuntu Linux 上运行 Firefox,都是因为这些程序是专门为该操作系统、架构(比如 x86_64)和库集构建的。

不幸的是,编译一个大型应用程序的速度比较慢,而且每次更新应用程序时,至少需要部分重新编译。因此,二进制分发的动机就产生了。

那么为什么不创建一个 Python 的二进制分发呢?首先,正如 Aaron 提到的,模块需要为每个新的 Python 字节码版本重新编译。但这就像是为了链接一个更新版本的动态库而重建 C 应用程序一样——在这方面,Python 模块和 C 库是类似的。

真正的原因是 Python 的编译速度比 C 的编译速度快得多。我认为这部分是因为 Python 语言的动态特性,还有就是它的编译没有那么彻底。这有其权衡:特别是,Python 应用程序的运行速度比 C 应用程序慢得多,因为 Python 需要将编译后的字节码解释成处理器的指令,而 C 应用程序已经包含了这些指令。

话虽如此,有一个叫做 py2exe 的程序,可以将一个 Python 模块和分发包构建成一个预编译的 Windows 可执行文件,里面包括模块的逻辑和它的依赖项,包括 Python 本身。我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让人们在 Windows 系统上安装 Python 仅仅是为了运行你的应用程序。在 Linux 或者我认为甚至是 OS/X 上,Python 通常已经安装好了,所以预编译并不是特别必要。Linux 系统还有非常方便的包管理器,如果没有安装 Python,它们会自动安装这些依赖项。

撰写回答